kok·体育(中国)平台官网 - kok体育平台在线网站!

kok·体育(中国)平台官网 - kok体育平台在线网站

kok体育平台在线

全国咨询热线

029-85247636

kok体育平台官网
您当前的位置 : 首页 > 新闻动态 > 技术答疑

非战争军事行动军民融合式发展的引擎--理论

发布时间:2024-10-30 12:02:19来源:kok体育平台官网 作者:kok体育平台在线

  党的十八大报告从实现富国和强军相统一的高度,科学阐明了新的历史条件下,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的指导原则和建设重点。当前,非战争军事行动作为我军有效履行新世纪新阶段历史使命的重要任务,日益成为牵引部队建设的一个重要发展趋势,必将有力引领军民融合式发展向更高层次、更广范围和更深层次拓展。

  非战争军事行动任务涉及军地双方,综合保障要求高,只有紧紧依靠依托国家整体经济实力,军队遂行任务才有坚实基础。近年来,我军积极参加抗震、抗洪、远洋护航、国际救援等非战争军事行动,关键时刻经受住了考验,全方位锻炼了队伍,磨合了军地应急联动机制,在实践中验证了军民融合式建设成效。

  非战争军事行动具有部队成建制成规模参加、连续作战等鲜明特征,对于加快军民融合式发展具备极其重大而特殊的作用,能够在近似实战条件下及时有效地发现并解决能力上的短板、建设上的缺项。这为我们论证测算能力建设需求提供了实践基础,给确立军民融合目标任务指明了路径。

  非战争军事行动还具有较强的社会性、开放性,需要社会各阶层各行业参与;而且任务部队和受灾群众的保障需求相近、关联度高,便于军地协作、整体筹划。尤其是在抢险救灾、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等行动中,对救死扶伤、抢修抢通等需求更加紧迫、更为直接,必然要求一些后勤保障要素从传统意义上的“配角”转为直接参战的“主角”,更加有助于发挥后方保障军地通用的特性,整合各种保障力量,形成军民融合一体保障的强大合力。

  非战争军事行动大都具有突发性强、难以预测等特征,第一时间掌握准确信息至关重要。军地之间必须建立完整信息报知、情报会商、行动监控与评估等合作机制,为行动决策提供较为可靠依据。一是联合侦察监测。科学整合军队情报侦察和地方应急管理、灾情监测等力量,构建上下贯通、左右相联的信息报知网络。二是联通共享平台。利用信息栅格技术和路由拓展功能,对接军地应急平台,建立联合应急指挥系统,实现基础数据共用、情报动态共享。三是联席会谈协商。成立军地联合指挥机构,平时定期会商,遇有重大事件及时启动应急预案,临机组织集中会商,快速研判形势,提高应急处置时效。

  非战争军事行动装备器材既有军地通用的,也有军队专属和特定任务专用的,种类多、消耗大、需求急,应逐步建立军地兼容、通专结合的联储机制。国家层面,应主要搞好应急物资储备顶层设计,构建国家、军队、地方三位一体、管理高效的物资联储模式。军队层面,应主要突出应战、兼顾应急,在库存容量力所能及的范围内,适当增加野战食品、御寒被服、油料、帐篷,以及通用装备器材储备,优先落实国家级、省级应急专业力量队属储备,并建立一定规模的机动储备,提高应急自我保障和支援地方能力。

  非传统安全威胁的复杂性要求应急力量有着非常强的专业性、技术性,必须统筹军地资源,依托专业力量建设一批过硬的对口应急力量。军队还应支持配合地方政府,在地质灾害多发区域、洪涝灾害多发流域预建预设交通、仓储等应急设施;搞好国家级省级应急专业力量进出道路和驻地周边交通设施配套建设,确保遇有任务能快速机动。对担负非战争军事行动任务的重点部队,应优先安排基础设施配套整治,帮助部队建好专用装备库房、专业训练设施和相关战备库室、指挥平台。

  各种灾难和突发事件情况紧急、破坏力强、耗费巨大,必须统筹利用军队地方力量,协调一致地实施保障。应建立标准化保障体系,研究细化遂行非战争军事行动任务的物资器材消耗和津贴补贴标准,明确紧急调用各类战备储备的程序、权限和要求等,避免“一事一标准”“一次一协调”的尴尬现象。应充分运用保障社会化改革成果,推动社会化保障由平时服务向战时保障、由在营服务向野战保障、由常态服务向应急保障转变。

  职能定位上防止“越俎代庖”。遂行非战争军事行动,是军队使命任务的拓展,不是根本职能的转换,任何一个时间里都必须把备战打仗作为第一个任务。在遂行非战争军事行动中,应精准把握军队使命任务和职责需求,以地方政府为主、实施统一领导,积极承担并努力干好自己应该干、能够干的事,发挥好支援配合和“突击队”“生力军”作用,做到在用兵中练兵强兵,体现和平时期国防和军队建设的价值。

  能力建设上防止“本末倒置”。核心军事能力不仅事关能否打赢未来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也事关非战争军事行动能否取胜。在拓展深化军事斗争准备过程中,要防止“弱化”核心军事体地位,“泛化”和片面强调非战争军事行动的倾向。在大力加强核心军事能力建设的同时,可促进应战能力与应急能力相互转化、应战储备与应急储备有机结合、应战设施与应急设施有效衔接,使部队始终具备和保持比较高的应急应战能力。

  力量布势上防止“贪多求全”。坚持骨干在军、主体在民,科学合理地确定军队应急专业力量建设规模和类型,对地方已有的应急专业力量,军队应当少建或者不建;地方急需、部队特有的陆航、舟桥等专业力量,应当重点建设。特别应当注意发挥民兵预备役部队组织健全、熟悉当地情况的独特优势,针对不一样的地区多发灾害性质和部队部署情况,按照地缘互助、资源互惠、功能互补思路,就地就近建设一批区域性应急专业力量,确保一旦有事,能快速出兵、及时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