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9-85247636
网络是青少年普遍的使用的新媒体,是青少年学习、生活、娱乐与认识社会、参与社会的重要方法,慢慢的变成了青少年成长的重要环境。网络在促进青少年发展中发挥了及其重要的作用,同时,伴随互联网加快速度进行发展而出现的网络色情、暴力等有害信息严重危害青少年身心健康,许多青少年因过度沉迷网络而影响身心发展和日常的生活与学习。如何帮助青少年更好地使用网络,避免网络给他们带来的负面影响,成为网络时代青少年教育的重要课题。
网络素养教育是帮助青少年正确使用网络的重要方法。研究表明,在青少年接触媒介时,如果得到及时、正确的指导,他们就能从媒介中获得许多有益的帮助。对比研究之后发现,经过指导的儿童比未经指导的儿童更有自主性,更能熟练地获得和理解内容信息,并且更经常地利用媒介解决现实问题。人们很早就意识到大众传媒在传递信息、带来生活便利的同时,也会产生负面影响,因此,为帮助人们在接触和使用媒介时趋利避害,需要开展媒介素养教育。早在上世纪30年代,英国就开始媒介素养教育。现在,媒介素养教育在美国、英国、印度、巴西家等国家的中小学己发展成专门的课程,其中有关互联网的教育称为“网络素养教育”。
网络素养指的是正确使用和有效利用网络的知识、能力、意识和行为观念,包括相关知识技能,也包括在使用网络时所持的态度、道德取向、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等。对网络素养的概念和内容,还存在各种不同的看法。我们大家都认为,人们对网络的使用相对于传统的媒体使用而言,使用方式有了根本的改变。网络素养相对于传统意义上的媒介素养来说,应该包含更广泛的内容。在互联网所创造的新环境中独立学习的能力和创新意识、批判精神及社会责任感和文明意识等都属于网络素养教育的范围。
青少年是网络素养教育的重点群体。在我国网民群体中,30岁以下的青少年占了一半以上。为了在青少年中传播网络素养知识,针对当前青少年在使用网络中出现的问题,我们编写了这个简要读本,希望能为青少年健康安全地使用网络提供相关建议和参考。我们大家都认为,青少年应该了解掌握以下几个方面的网络素养知识。
科学理性地看待互联网是网络素养的基本内容之一。只有正确认识互联网,才能积极健康地使用互联网。
互联网是影响人类的伟大发明。互联网起源于美国。1969年,美国国防部资助建立了阿帕网,把位于美国不同地点的4所大学的计算机互相连接,由此诞生了互联网雏形。经过40年的发展,网络已经渗透社会生产和我们正常的生活的所有的领域,并大大改善了人类的生活,促进了人类的进步。我国在1994年正式加入国际互联网。今天,我国的网络普及率已超越世界中等水准,截至2010年6月,网民数达4.2亿,数量居世界第一位。
互联网慢慢的变成了我们的生活环境。随着电信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已然浮现了传统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三网融合”的趋势。互联网直接参与了社会生活,慢慢的变成了社会中必不可少的成分。我们已不可能再回到没有互联网的世界,因此,为了更好地从这项伟大发明中受益,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青少年应该文明正确积极地使用互联网,促进自身的快乐生活和全面发展。
互联网是开放的资源平台。物质、能量、信息是人类可利用的三种资源,而互联网就是信息的集散平台,并且慢慢的变成了一个世界规模的巨大的信息和服务资源。传统知识和文化转换为数字形式上传到网络上,可以长久保存和广泛传播。网络上流动和储存着海量的信息资源,使互联网成为记载知识的在线百科全书。在互联网时代,信息的传播与获取,克服了时间和空间的障碍,人类能通过网络检索到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我们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的许多信息都可以在互联网上找到。比如,我们可以在网上找到产品和服务的信息、学习和工作信息、健康信息、政府服务和公共政策信息等等。
互联网是重要的工具。网络促进人们的沟通,世界各地发生的事情都能通过网络看到,使得世界各地的人能够彼此互通信息。在政治领域,已经广泛采用电子政务治理国家;教育领域,互联网成为检索知识的主要场所和远程教育的重要平台;社会领域,它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人们已经习惯了在网上进行通信、社交、商务等活动。网络已经成为现代社会学习、工作和发展的便利工具。除了日常的生活、工作、学习,我们还能够最终靠网络做更多的事,比如表达利益诉求、讨论公共事务、监督公权力等。互联网使人们有了更多的知情权、参与权。
正确认识网络,还有其他许多内容需要我们正确理解。比如虚拟社会与现实社会的关系,要知道虚拟社会并不是脱离现实社会的,网络中人与人的关系是现实中人际关系的延伸。
不可否认,在互联网时代,不掌握网络工具也能生活,但是,如果掌握了这个工具,将使你的生活更为便利、丰富,使你获得更多的能力。青少年应该充分重视并善于利用互联网资源,努力掌握使用网络的知识和技术,利用网络优化自己的学习、生活和娱乐。
网络不是纯净的空间,虚拟世界中有许多不适合青少年浏览使用的不健康内容,也有各种各样的陷阱。我们不能忽视网络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但是,对于青少年来说,上网的好处显而易见。网络对我们来说,正面作用居多。我们不能把网络当成灵丹妙药,也不必把网络当成洪水猛兽。
父母出于关心子女健康成长的目的,可能会限制或禁止他们使用网络,如果这样,青少年应积极与父母沟通探讨,告诉他们我能利用互联网帮助自己,促进自己的学习发展。父母可能对网络并不了解,你可以请他们一起上网,共同了解和使用网络,并让他们了解和监督自己的上网情况。
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有所不同。虚拟世界中,你可以做许多现实世界中无法做到的事,拥有自己的军队,建立自己的国家,上天入地,穿越时空。在虚拟世界中,你也会遭遇许多在现实世界不会碰到的烦恼。在网络游戏中,你可能毫无缘由地被PK;在网上聊天中,你可能莫名其妙地被人谩骂;在网络交往中,那个跟你聊了很久的女生其实是个男孩……这些情况,我们在进入虚拟世界之前应该有心理准备。
为了引导广大青少年文明上网,共青团中央、教育部、文化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全国青联、全国学联和全国少工委2001年共同制订和发布《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在青少年中提倡“要善于网上学习,不浏览不良信息;要诚实友好交流,不侮辱欺诈他人;要增强自护意识,不随意约会网友;要维护网络安全,不破坏网络秩序;要有益身心健康,不沉溺虚拟时空”。这是青少年使用网络时应遵守的基本行为规范。
要积极使用互联网,利用互联网促进自己的学习与生活,首先要掌握基本的网络知识和应用技能。
认真学习信息技术课。在互联网时代,对网络的掌握和使用是跟阅读、写字、计算一样重要的一种能力。使用互联网的能力一般可以通过学校的系统教育获得。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初就开始在中小学进行信息技术教育,如今的学校教育体系广泛涵盖互联网使用技能教育方面的内容。
对中小学生来说,应重视对网络知识与技能的学习,虽然信息技术教育课是副科,但这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实用技能,为了以后更好的生活、学习,应该掌握。
掌握基本的操作技能。掌握计算机操作的方法,包括使用电脑打字,掌握基本常用的应用软件等等。学会使用网络的基本技能,包括上网、浏览信息、聊天、下载等技巧,学会利用互联网查找和检索信息。掌握利用网络传输信息的能力,包括网络通讯工具、电子邮件的使用,利用网络发布信息,参与讨论的技能等。充分利用网络给生活带来的便利,如通过网上娱乐、消费、找工作、理财等。
把互联网当“老师”。互联网可以无师自通,通过自我摸索学会使用。在网络这本“大百科全书”中,有大量网络应用知识与技能方面的内容,青少年可以上网查找学习资料,让网络当“老师”,教会自己应用网络。比如,在使用电脑或上网时,遇到了问题,或者电脑出了毛病,通常都可以通过搜索引擎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网络上的信息良莠不齐。一些网站通过趣味、猎奇、暴力、色情等内容来提高点击率。有人在网上散播虚假信息,设置陷阱。因此,每个人都要提高对网络信息的思辨性反应能力。青少年在接受网络信息的同时,要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和习惯,能够对网络中的各种信息进行是非判断。在获得的众多信息中,要辨别其真伪,做出正确的判断。要批判性地解读所搜索到的信息,思索其价值,以便进行有用的选择。还要学会管理来自网络的信息,以更好地应用信息。
网上的信息并不都是真的。网络是一个开放的空间,会使用网络的人都可以在上面发布和传播信息。一些人正是利用了网络的这个特点,有意在网络上散布虚假信息。因此,网络媒体中的虚假信息比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更多。许多人都在网上接到过假的中奖消息,虚假广告、虚假招聘信息等。轻信网上的虚假信息,有可能导致财产损失,危及人身安全,甚至引发道德失范、社会动荡。这就要求我们注意甄别网上信息。
要对信息进行思考和判断。媒体对同一个事物的报道可能有不同的角度,人们对同一件事的看法可能不同,这些信息都会反映在网上。网上的信息都是由人发布的,说什么,不说什么,说到什么程度,都由发布的人或信息发布机构决定,难免有人或机构,特别是商业机构,通过虚假信息,引导青少年做出对其有利的判断,在这种情况下,更要求青少年有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
要对信息进行筛选。网络信息极其丰富,并不是所有的信息对我们来说都有价值。当我们在了解事物、解决问题时,面对众多的信息,要能做出选择。在网络上,人们在获取信息时,广泛使用搜索引擎和相关专业网站。虽然搜索引擎并不能查找到我们所需的一切信息,但强大的信息搜索功能正使其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工具。但是:
——搜索引擎的检索结果过于庞大,动辄给出成千上万条信息,我们要学会做出辨别和选择。
——搜索引擎也会出于商业或者政治目的强调一些信息,漏掉另外一些信息。以某著名搜索网站为例,它使用了商业竞价排名机制,将广告信息和客观信息混合在一起编排呈现。人们在使用它时很容易就进入广告信息网站甚至落入消费陷阱。曾经有顾客通过该引擎搜索南方航空公司官方网站,结果排名前三位的都是商业诈骗网站,这位顾客误信诈骗网站损失数千元。
学会管理信息。信息管理也是一种能力,在信息爆炸时代,这种能力尤为重要。有效地管理信息有助于更好地使用信息。要树立信息管理的意识,在有效获取信息后,对其进行分类、整理并保存。为搜集保存信息制订科学的计划与策略,即使技算机资源足够存储搜集的所有信息,也应剔除无用的垃圾信息。保存在计算机的信息也有可能损坏或丢失,应做好相应的防范,进行备份。
网络内容丰富,功能强大,对青少年有很强的吸引力,特别是网络聊天和网络游戏,使不少青少年流连忘返,深度沉迷。对于自制能力相对较弱的青少年来说,要有网络使用的自我管理能力,把对网络的使用限定在适度合理的范围内,理性地使用网络至关重要。
分配好上网、学习、生活的时间。网络上有用之不完的资源和很多轻松愉快的内容,但是,学知识长身体是青少年阶段的主要任务,我们不应该因为在网上花太多时间而影响到自己的现实生活。青少年要合理分配好上网、学习、生活的时间,将网络世界中的所学所闻运用到自己的学习和成长上来,使自己的学习、娱乐等均衡、协调发展。
——保证正常的学习时间,把网络中的丰富资源运用到学习中,不因上网而影响学习。
——保证必要的运动时间,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不因上网而牺牲体育锻炼的时间。
——网络中虽然有很多娱乐项目,但网络终归是虚拟世界,在网络中的愉悦放松之外,还应珍爱生活,积极参加现实中的娱乐活动。
避免长时间漫无目的地使用网络。人是网络的主人而不是奴隶。我们应把互联网当作促进自我发展的工具。在这种健康上网意识的指引下,青少年应该合理地控制上网的时间、频度。
我们的调查研究发现,每次上网时间在1小时以下的未成年人,沉迷网络的比例较低,在沉迷网络的未成年人中,46%的人每次上网时间在1~3小时,21%的人每次上网时间在3~5小时,15%的人每次上网时间在5小时以上。因此,
10岁以下的儿童,如果需要使用互联网,应在成年亲属的陪伴下使用,并让陪伴自己上网的成年人了解自己的上网状况和上网内容,决定上网时间。
11~17岁的青少年,如果不是因为学习需要,在上学期间每天使用互联网的时间以不超过60分钟为宜,既使在不上学的节假日,非学习需要而使用互联网最好也不要超过150分钟。
18岁及以上的青年,对自己的网络使用也要进行适当管理,应避免长时间持续使用互联网,如果不是因为学习、工作的需要,在工作日或上学时间,每天使用互联网的时间以不超过180分钟为宜,既使在节假日,非工作学习需要而使用互联网最好也不要超过300分钟。
要特别注意不在寒暑假期间沉迷网络。我们的研究发现,寒暑假是青少年沉迷网络的危险时期,许多青少年都是从寒暑假开始深度沉迷网络的。虽然寒暑假只有一两个月时间,但是,青少年如果在此期间放任自己长时间上网,特别是长时间玩网络游戏,仅一两个月时间就可能深度沉迷网络,重新开学后往往无法有效控制自己对网络的过度使用。因此,我们建议,青少年应该特别注意不在寒暑假期间长时间上网,并通过多种途径丰富自己的假期生活。
要特别注意把握对网络游戏的参与。我们的调查表明,虽然在网络上聊天、浏览信息等都可能造成青少年沉迷网络,但造成青少年深度沉迷网络最主要的内容是网络游戏。深度沉迷网络的青少年大多数都是因为沉迷于网络游戏不能自拔。因此,要特别注意把握对网络游戏的参与。
把玩家“粘住”是网络游戏开发时的一个目标,网络游戏有着很强的吸引力,在使用网络游戏时,应该充分意识到这点,并有心理上的准备。
在网络游戏中,你可能会受到其他玩家的恶意对待,这仅仅是游戏,不要太过认真,控制自己的情绪,不在游戏中与其他玩家斗气。
未成年人在参与网络游戏时,要受到防沉迷系统的限制,所有游戏都应加装防沉迷系统,青少年不应通过使用成人的身份证或其他方式来规避防沉迷系统的限制。
网络游戏的“带入感”很强,长时间游戏可能会造成“入戏”很深,出现短时间内无法分清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的思维混乱。一些青少年可能在长时间参与游戏时,混淆游戏与现实,从而在现实中做出游戏中的行为。因此,我们在游戏中应避免过于执着和投入,分清游戏与现实。
玩家之间的战争和其他形式的冲突对抗是许多网络游戏的主要元素,也是促进游戏道具销售的一种方式,许多游戏都以暴力作为解决冲突或问题的方式,青少年应避免把游戏中以暴力手段解决问题的态度带入现实生活。
通宵达旦熬夜玩网络游戏是高度危险行为,有可能严重伤害身心健康。如2009年湖北某大学二年级学生痴迷网络游戏,在网吧熬了四个通宵打网游,回到宿舍后猝死。此类事件时有发生,并非个例。
网络游戏与电子竞技运动有着本质区别。电子竞技是相互比胜负争上游,有着明确的回合对抗或时间对抗性,能够锻炼思维能力、反应能力、团队合作精神。有些网络游戏虽然也有一定的电子竞技运动元素,但玩家参与主要是自我陶醉沉迷其中地去玩。不能把玩网络游戏也当成一种运动而放纵自己。
2003年,为了引导青少年合法科学适度地参与网络游戏,新闻出版总署发布了《健康游戏忠告》,忠告未成年网络游戏玩家“不良游戏,拒绝盗版游戏;注意自我保护,谨防上当受骗;适度游戏益脑,沉迷游戏伤身;合理安排时间,享受健康生活。”网络游戏都必须加装《健康游戏忠告》,这已经是我国的一项强制标准。青少年遵照《健康游戏忠告》参与游戏,才能在享受网络娱乐的同时避免伤害自己。
不依赖和沉迷于网络交往。网络已经成为保持联系与交往的重要渠道,对人们保持联系沟通,拉近彼此距离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
——如果长期迷恋网上交往,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与真实世界人的交往能力,严重的还可能产生心理疾病。
——依赖网络交往,也可能会使人疏远现实中的人际关系。现实社会中面对面的交往活动,对人的发展与人们之间的友谊来说,是网络交往不能替代的。
青少年既要培养良好的网络交往能力,又要加强与同学、老师及现实社会中的其他人之间的交往,在面对面的交流和沟通过程中,提高表达能力,建立健康、和谐的人际关系。
——感觉对互联网着迷,不上网的时候,也经常想着上网的事或者期待着再去上网;
——实际上网的时间总是比预计的要长,经常出现本来只想上一会儿,结果却在网上呆了很久的情况;
——如果减少了上网时间或停止上网,会感到不知要做什么,或者焦躁不安甚至很恼火;
——常常把上网当作摆脱烦恼、苦闷等不良情绪的方式,当心情不好或者感到紧张焦虑时,首先想到放松自己的方式是上网;
——为了上网,宁愿牺牲做作业或与朋友出去玩的时间,上网已经明显影响了自己的学业成绩、朋友交往或者本应按时完成的工作。
当出现以上这些状况中的3种状况时,应该对自己的网络使用情况保持警惕并适当控制对网络的使用,当出现其中的5种状况时,可能已经沉迷网络,应设法限制自己的网络使用。如果发现自己沉迷网络,
向老师、朋友、亲人寻求帮助,比如,为了严格遵守自己制定的计划,必要时可以请同学、父母或身边的其他人监督自己。
如果因为沉迷网络而出现生物钟紊乱、睡眠节奏紊乱、食欲不振、消化不良、体重减轻、体能下降、免疫功能下降等生理症状,要在限制网络使用的同时,通过保持作息规律和相应的体育锻炼等方式调理身体。
如果因为自己上网而与父母长辈冲突,要保持耐心沟通,了解父母为什么反对或限制自己上网,并及时调整自己。
不要以为自己的意志力坚强,可以控制对网络的使用而放纵自己沉迷网络,沉迷网络以后,往往很难摆脱网络沉迷状态,所以,从一开始使用网络,特别是参与网络游戏时,就应对自己的网络使用进行适当管理。
不要轻易相信社会上的所谓网瘾戒除机构能帮你解决问题,不要贸然到这些机构接受矫治。我们的调查表明,现在社会上的网瘾矫治机构,多数并不真正具有矫治网瘾的能力,矫治方法不合理,效果不明显,甚至在矫治过程中侵犯青少年的合法权益。
网络是虚拟空间,人们可以在不表明身份的情况下参与网络活动,这使得网上活动的道德约束有所减弱。伴随着网络的日益普及,各种网络不良现象对青少年的影响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网络道德意识成为青少年道德意识建设的重要环节,培养青少年网络素养的重要方面。青少年在使用网络时应该时刻提醒自己,网络世界也有道德规范,使用网络,参与网络活动要遵守基本道德要求。
现实生活中的基本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也适用于虚拟的网络空间。由于网络的特殊性,网络道德意识更需要强调某些道德内涵和行为规范。其中,尊重、自律、诚信是网络道德意识方面的核心内容,青少年在使用网络时应该做到尊重他人、严格自律、诚实友好。
尊重他人。尊重他人才能赢得别人的尊重。在网络上尊重他人,不仅是作为文明网民的基本素质,也是构建和谐网络关系的基础。在网络中相互尊重意味着:
——在网络交往中遵守礼仪,在网络发言、进行交流时使用文明用语,不对其他网络使用者进行威胁、骚扰、侮辱,避免给他人造成心理上的伤害;
——尊重网络,不滥用网络技术来删除或剥夺其他人在网络中合法合理的言论;
——许多人都在电脑中记录自己的私密信息,未经允许,不应该随意打开别人的电脑,不侵入他人的电脑,窥探别人的文件;
——对他人在网络空间中存放的不愿让别人看到的内容,未经允许,不偷看和传播;
——以相互平等的态度进行网上讨论,与他人探讨问题时,完整阅读和了解他人的言论和观点。
加强自律。网络并非没有约束的公共场所。网络行为隐藏了身份并不意味着责任和义务的消失。在他律和监督弱化的虚拟空间中,自律意识尤为重要和珍贵。网络上的自律表现为:
——无论是否存在他人或制度的监督,都应坚持自己的道德信念,自我约束,自觉遵守道德准则和道德规范;
——不登录不适宜浏览的网站,不浏览、不传播错误舆论、低俗色情信息、迷信内容。
讲求诚信。诚信是人际交往的重要原则。在网络上,诚信既是个人的一种美德,也是构建良好的网络秩序所倡导的社会公德。具体而言,在网络上讲求诚信体现在:
当然,网络中的诚信要与维护自己的权益结合起来。在网上讲诚信,并不意味可以随意告诉陌生人自己的真实信息。
网络道德意识还包括青少年健康的信息意识、时效意识、公正观念、竞争观念、宽容观念、责任观念、公民意识与公共观念、资源有限共享观念等符合时代特征的价值观念。只有树立良好的道德意识,遵守网络中的各种道德准则,网络才能为青少年提供自由发展的空间,青少年与网络之间才能形成和谐的关系。
互联网并不是超越现实不受法律约束的空间,网络行为也要承担法律责任。在网络上不能损害国家利益、公共利益和他人利益是最基本要求。青少年在使用网络时,要了解学习网络法律法规,增强法律意识,做到知法、守法,自觉维护网络的安全有序。
不传播违法信息。应该了解相关的法律法规,知道在互联网上不能传播什么,应该防止什么。现实生活中非法的内容在互联网上同样非法。互联网相关的法律明确规定不能在网上传播宣扬淫秽、赌博、暴力、、迷信,煽动民族仇恨、民族歧视、破坏民族团结,危害国家统一、主权和领土完整等方面的信息。如果传播这些内容,会危害社会危害他人,触犯法律。青少年不应在网上发布传播这些内容,收到包含这些信息的邮件时,不转发不散布,及时删除。对传言要加以分析,不盲目相信,不加以传播,如果传播虚假信息或未经证实的传言,在社会上形成误导,甚至造成恐慌,同样要受到法律追究。在个人博客、个人网站等网络空间,如果他人的留言有非法信息,应及时删除。
尊重知识产权。在网络上引用他人作品应注明出处。未经允许,不能修改、复制著作权人的计算机软件、著作等。如果个人的网站、博客等有侵权内容,应及时删除或断开链接侵权网络内容。比如,在未经许可的情况下,为提高点击率,在自己的博客上刊载别人的文字、图像、音频作品等,都是侵权行为。
不偷盗骗取虚拟财物。在线游戏中的道具、虚拟货币等与人民币有对价关系,或者是通过智力劳动所得,应受到法律保护。如果直接或间接盗用他人网上游戏账号或者盗用游戏玩家在网络游戏中获得的“游戏工具”等,属未经允许,使用计算机信息网络资源的行为,违反《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中的有关规定,属于违法行为。在网上盗用他人身份、即时通讯工具、电子邮箱、网站登录密码等账号信息,也可能触犯法律。
一些常见的网络违法行为。有些行为我们可能在网上经常碰到,或者经常发生在我们身上,已经习以为常,但这些行为却是违法的。比如:
居民身份证法规定,冒用他人居民身份证或者使用骗领的居民身份证的,由公安机关处200元以上1000元以下罚款,或者处10日以下拘留。如果从事犯罪活动的,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如,珠海某居民捡到别人的身份证后,多次使用该身份证进入网吧,因此被依法行政拘留十日。
——居民身份证法规定,公民身份号码由公安机关按照公民身份号码国家标准编制,用身份证号生成器软件生成身份证号码注册游戏账号也是违法行为;
——在网上传播色情文字、图片、视频等供他人浏览,或在朋友之间进行转发,既使只是为了好玩,也可能触犯法律;
根据刑法规定,以牟利为目的,制作、复制、出版、贩卖、传播淫秽电影、表演、动画等视频文件20个以上就可以定罪,不以牟利为目的,制作、复制、出版、贩卖、传播淫秽电影、表演、动画等视频文件40个以上,也可以定罪。
青少年不仅要善于合理地使用网络中的有益资源,也要树立起自我保护意识,掌握自我保护的方法和能力。对网络中的各种潜在威胁、伤害、陷阱保持警觉,当遇到各种威胁时能成功处理或避开,以免遭受伤害和损失。
警惕不良信息。网络中出现的暴力、恐怖、色情、迷信、、反动信息,既对青少年的身心发展不利,也会扭曲青少年的正确思想。青少年在网络中应该明辨是非,分清善恶。
——不主动浏览含有此类信息的网页。如果无意中接触到这一些信息,应该及时关闭相关网页,并不再到类似网站浏览。如果因为浏览这些信息,情绪受到影响,应该将情况告知父母或老师,通过他们的帮助来调整自己的心情。
对网络中诸如人肉搜索、传播流言、编制传播病毒等不良行为也应该高度注意。这些行为不仅会给他人造成影响和伤害,而且可能违反法律。
慎重结交网友。网络交友有它的危险性。因为网络的匿名交往,使得交往的双方都有很强的隐蔽性,有时双方提供的信息真假难辨,使得双方很难真实地了解对方。如果交往的一方别有用心,另一方还会收到各种不良信息,甚至上当受骗。
不随便与陌生网友见面,如果要见面,应选择和自己长期网上交流的网友,且对网友的实际情况有准确了解。
未成年人如果与网友见面,应有他人陪同,并选择合适的时间、地点,比如选择在白天,在人多的公共场所见面。
在受到网友的骚扰、威胁、恐吓时,及时与其断交,可以向父母、老师、朋友寻求帮助。
注意保护个人信息。在网络中泄漏个人隐私可能带来难以预料的后果,因此,对于不愿公开的秘密要妥善管理,即使有密码保护,也不将个人的私密信息放在互联网空间,不在网上随意泄露自己、亲人、朋友的信息。
——如果自己的私密信息,或者自己不愿传播的内容被偷窃在网络上传播,对自己造成了伤害,应该及时寻求父母、朋友、老师的帮助,如有必要,可以报警。
网络属于公共空间,在网上发布的信息即使有密码保护也可能让别人看到,信息一旦上传到网络,有可能广泛传播,并且可能难以彻底删除。
凡本网标注明确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全部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有关规定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是传递更加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